咨询热线 400-668-6635
竹编工艺可分为细丝工艺和粗丝竹编工艺品(说明:有瓷胎工艺品和无瓷胎工艺品)。成品主要是经对竹子切丝、刮纹、打光、劈细等工序,将剖成一定粗细的篾丝编结起来制成。东张竹编主要是粗丝竹编工艺。
作为“岁寒三友”之一,竹子以其超凡脱俗、清新高雅的气质被人所喜爱。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。”宋代诗人苏轼给了竹子极高的评价,竹制品成为他家中不可缺少的物件。
如同苏轼一样,很多人对竹制品总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。明清以来,在乌镇,竹编就盛极一时,村民以此为业,生产竹篮、斗笠、竹筷、竹匾等各种竹制品。
11月28日,浙江在线汽车频道策划的“温故知新 礼敬传承”浙江非遗传承之旅继续前行。 安吉站之后,我们驾驶着全新BMW X3来到乌镇,探访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镇竹编的传承人,用镜头记录下背后的故事。
传承不断
乌镇竹编因互联网而改变
当全新BMW X3车队来到位于乌镇陈庄村的“竹芸工房”时,看到屋内摆满了各种式样的竹编作品,充满了艺术的气息。65岁的乌镇竹编非遗传承人钱鑫明还在忙碌着,不时指导着学徒们。他们大都是毕业于工艺美术专业20岁左右的年轻人,是乌镇竹编传承的新生力量。
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镇竹编传承人钱鑫明
钱鑫明15岁时就开始从事竹编行业,从业经历已经整整50年了。从最早开始的家庭作坊,到竹编厂厂长,钱鑫明几乎一辈子都在跟竹编打交道。
上世纪90年代,随着农业机械化以及生活用品大规模地被塑料制品代替,竹编行业慢慢地衰落。不过,令人欣慰的是,钱鑫明的两个儿子大学毕业后陆续回家,依旧从事乌镇竹编相关的工作。
谈到乌镇竹编的未来发展,“传承”一词被钱鑫明频频提及。最令他感到自豪的是,一手创立“竹芸工房”的小儿子钱利淮,目前正努力地推进乌镇竹编的教学以及传播工作。中央美院、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、乌镇植材小学都有了他的“学生”;北京、上海、杭州、宁波等国内20多座城市都留下了他授课的身影。
同时,钱利淮不需要像钱鑫明以及他的祖辈一样,依靠遍布乌镇的大小河道来往贩卖竹编。互联网改变着乌镇,同样也改变着乌镇竹编,钱利淮通过淘宝、微信、微博、视频直播等各种网络渠道进行推广和销售,自称“竹编传播家”。这一刻,互联网的价值尽显。
此刻我只想说 现在!竹编和互联网有个约会
ICP经营许可证办理电话:400 668 6635
有更多疑问可以添加微信咨询办理客服 点击立即咨询